今日芒種,仲夏開始,愿所種皆有所得!
瀏覽:61次,時間:2025.06.05
6月5日,迎來“芒種”節氣,標志著一年仲夏的開始。每到此時,北方麥黃,江南秧綠。 “芒種忙,麥上場。”“芒種芒種,連收帶種。”這個時節,也是農業耕種最忙的季節,我國大江南北“栽秧割麥兩頭忙”,農業生產處于“夏收、夏種、夏管”的“三夏”大忙時節。“時雨及芒種,四野皆插秧”,一幅幅生動的農忙畫卷正在徐徐展開,因此“芒種”也稱“忙種”。 芒種的“芒”指一些有芒的作物,如稻、黍、稷等;“種”,一為種子的“種”,二為播種的“種”。也就是說,芒種的含義是:“有芒之谷類作物可種,過此即失效”,所以才有了民諺“芒種不種,再種無用”。 芒種時節,我國氣溫顯著升高、雨量充沛、空氣濕度大,芒種節氣成為了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。在稻作地區的南方,“芒種”是插秧的忙碌時節;而以旱地農業為主的北方,主要的糧食作物則是小麥,這個時節正是北方夏熟作物麥子收獲之時。所以,在這一輪農忙中,北方地區的人們正忙著收麥,而南方地區的人們則忙著插秧種稻。正可謂,芒種之時,“有芒的麥子快收,有芒的稻子可種”。 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:“一候螳螂生;二候鵬始鳴;三候反舌無聲。”在這一節氣中,螳螂在去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;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,并且感陰而鳴;與此相反,能夠學習其它鳥鳴叫的反舌鳥,卻因感應到了陰氣就會停止鳴叫。
芒種忙種,有收有種”,這一“收”一“種”,不僅道出了芒種節氣的內涵,也道出了人生的真諦——人生大事,不過種和收;有種,才有收;種好,才能收好。
芒種時節,民間有安苗、打泥巴仗、煮梅等風俗。
安苗。每到芒種時節,種完水稻,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,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。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,把面捏成五谷六畜、瓜果蔬菜等形狀,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顏色,作為祭祀供品,祈求五谷豐登、村民平安。
>
打泥巴仗。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,每年芒種前后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。當天,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,集體插秧,邊插秧邊打鬧,互扔泥巴。活動結束,檢查戰果,身上泥巴最多的,就是最受歡迎的人。 煮梅。在南方,每年五、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,三國時有“青梅煮酒論英雄”的典故。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,具有凈血、整腸、降血脂、消除疲勞、美容、調節酸堿平衡,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。但是,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,難以直接入口,需加工后方可食用,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。
芒種期間的飲食宜以清補為主,顧脾胃,少寒涼,同時要吃苦飲酸。這是因為一般苦味的食物具有清熱解暑燥濕功效,吃一些苦味的食物例如苦瓜、蓮子、芥藍、蕎麥、生菜、苦菊等,正所謂“苦夏食苦夏不苦”。而酸味食物具有生津、斂汗的作用。
·每一次彎腰,都是為了成長。
·播種了希望,才能收獲夢想。
·麥浪難掩鋒芒,恰似少年理想。
·每一次收獲,都是一場“蓄謀已久”的努力。
·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,哪里付出多哪里才能有收獲。
河北四正北方防水愿您所種皆有所得,預祝莘莘學子馬到成功,金榜題名!